tags: 病机 六淫/湿 脾
pages: 161
aliases: 湿浊内生,脾虚生湿
湿浊内生,又称“内湿”,指由于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脏腑功能异常,水液代谢失调而致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。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,故又称为“脾虚生湿”。
内湿的形成,多因素体肥胖,喜静少动,致气机不利,津液输布障碍,聚而成湿所致痰湿过盛;或恣食生冷,过食肥甘,内伤脾胃,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。因此,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说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脾阳根于肾阳,湿浊内生也与脾肾阳虚有关。
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。因此,内湿不仅由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,在肾阳虚衰时,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。反之,由于湿为阴邪,湿胜则可损伤阳气,故湿浊内困,久之必损及脾肾阳气,而致阳虚湿盛之证。另外,湿浊可以聚而为痰,留而为饮,积而成水,变生多种病患。
湿性重浊黏滞,多阻遏气机,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,则见头重如裹,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说:“诸痉项强,皆属于湿。”湿犯上焦,则胸闷咳嗽;湿阻中焦,则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口腻或口甜、舌苔厚腻*;湿滞下焦,则腹胀便溏、小便不利;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,则发为水肿。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、中、下三焦的任何部位,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多。
外湿与内湿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,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。湿邪外袭每易伤脾,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;脾虚湿盛之体,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。